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计学院师生热切关注两会动态,通过多种渠道收听收看大会盛况,认真学习和领会会议精神,并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谈感想、话体会,谋发展。
党委书记邓德敏:我认真收看了今年两会开幕式,初步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过去的一年,国家发展历程很不平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稳”的态势巩固延续,“进”的步伐坚实有力,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作为高校基层学院教育工作者,我最关注的是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工作部署,体会最深的还是教育强国战略。教育要强国,关键还是要靠人,就要求教育要全面提升国民素质,通过高等教育要培养出更多引领科技发展变革的优秀人才,我们要深刻领会并积极落实。当前,学院正抓住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年”的部署,从高水平人才培育、科研方向聚焦、制度机制完善等方面加快会计学博士点建设;面对新一轮学科建设任务,明确建设目标,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积极筹划建设会计专博;按照学校“商工融合”的育人特色,内外结合,全面推进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三个国家一流专业的内涵改造和建设,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学生。
院长钟廷勇:我深刻感受到全国两会“人工智能+”战略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强音,更觉学科建设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当前正值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年”,我们将以智能会计为支点推动数字化转型,依托智能财务实训平台,深化AI与会计交叉融合,开设大数据审计、智能财务决策等前沿课程,构建"财经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推动财务机器人应用、数据资产核算等产学研合作,形成特色研究成果。聚焦资本市场改革与实体经济需求,强化资产管理、ESG投资评估等课程体系,针对性增设民营企业财税合规、跨境风控实务模块。依托重庆市注册会计师培训中心,开展行业反不正当竞争专题培训,通过“免监考”诚信教育体系培育职业操守,推动建立质量导向的执业评价体系。面向“十四五”收官与新兴领域发展,学院将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在智能财务、绿色金融会计等领域深化探索,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输送复合型财经人才,助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专职组织员尹建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凸显教育、科技对国家发展的关键地位,既全面盘点过往佳绩,又精准锚定未来航向,报告务实奋进、鼓舞人心。作为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倍感责任重大,我们要密切关注全国两会,通过两会凝聚共识、激发力量、提振奋发有为的精气神,积极投身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坚持干字当头,求真务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奋勇争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教育强国添砖加瓦!
党委副书记郝颖:2025 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意义非凡,全国两会的盛大召开,更是让我心潮澎湃。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组亮眼数据彰显了 2024 年国家在经济提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斐然成就,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了坚实根基。此次两会的召开,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我将紧紧以两会精神为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多思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多谋务实管用的“金点子”、多传引领创新的“好声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倾尽全力,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副院长蒋水全:今年的全国两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大会,政府工作报告系统总结过去的工作,对2025年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也为高校科研工作如何“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的现实需要,推进有组织科研建设、瞄准新发展方向深挖潜力、围绕全链条创新积聚能量,加速形成支撑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商工融合科研新优势”,切实担负起强国建设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副院长梅波:我通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受益很多,对政府2024年主要工作,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重点工作有更多了解。报告指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一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OBE教育理念,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优化专业课程,加大融合性课程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财会审与数智化技术融合,推进多样化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助力高质量财会审人才培养。
重庆市第二批新时代党建“双创”样板支部书记、重庆市“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教工一支部书记、会计系主任蒋弘:在充满希望、令人期待的春天,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如期而至。学习2025年两会精神后,对做好以后的党建工作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党建与专业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将会计学科发展与智能财务、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结合,通过支部共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同频共振。二是服务地方经济使命担当。落实“深化产教融合”要求,依托江北嘴会计产业园共建项目,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三是教育强国责任践行。对标“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双带头人”团队为引领,完善“三审三校”教学督导机制,推动会计准则研究与国家财税政策同向发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专业智慧。
重庆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与审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会计系教师杨兴龙: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财税体制改革核心任务,已从地方试点经验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系统性实践。这项改革以“零为基点、以事定钱、以效促用”为核心理念,正通过打破传统基数预算的路径依赖重塑财政资源配置逻辑,为破解财政紧平衡难题、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提供制度性方案。改革的核心突破在于破除“护盘子、守基数”的惯性思维。以浙江为例,通过建立“先谋事再排钱”的预算编制机制,2024年全省一般性项目支出预算同比下降6.8%,腾挪出的资金重点投向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领域,实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的精准配置。实践证明,零基预算改革与绩效管理的深度融合,将推动部门从“要我有绩效”转向“我要有绩效”;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中央部门试点、支持地方深化的部署,正是基于对地方经验总结提炼的制度升级。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亟需在破除部门利益藩篱、完善配套制度上持续发力。财政部等16个中央部门试点表明,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等技术支撑,已成为巩固改革成果的关键。随着18个省份明确深化改革的路线图,这项刀刃向内的制度变革,正在重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财政分配秩序,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财政治理的基石。
研究生教育中心主任、财务系教师陈欢: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就“面对DeepSeek等重大科技变化和产业变革教育如何应对?”回答的思考,他提到将从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出战略行动,加大基础学科、急需学科,优化现有学科人才培养!我觉得作业一名财会专业的教师,我认为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中要体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学科融通,首先要思考如何更新专业知识,培养自身及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场景学会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其次,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必不可少,以项目形式通过引入企业现实问题,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最后,知识学习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多学科融合,将财务会计与社会急需的环境工程、智能制造等学科交叉融合,了解业务,更好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管理型人才!
研究生一支部党员、2024级会计专硕1班王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论述令我深感振奋。我深刻认识到研究生群体肩负的双重使命。一方面,我们要以“人工智能 +”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科研攻关中勇闯 “无人区”,主动将课题研究与产业创新融合,以智能算法赋能传统学科升级,为突破 "卡脖子" 技术贡献青年智慧。另一方面,作为党员,我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两会提出的乡村振兴、教育公平等议题,要求我们深入基层一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例如参与科技助农项目、助力基础教育资源下沉。面对“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我将以钉钉子精神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学生三支部党员、2022级智能会计班高心怡: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两会的召开让我倍感振奋。今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代表通道”作为人大代表第一个接受采访,雷军代表的回答真正体现了科技为民服务,科技改善人民的生活。现在国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人民企业家,让我看到了党和国家在重视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时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期盼!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两会精神更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肩负的责任。我要将两会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